媒介技术对现代祭祀仪式的技术支撑和平台支撑,有效地拓宽了现代祭祀形式的渠道和方式,增强了祭祀仪式的传播力度,让祭祀仪式中属于优秀文化的部分,实现现代发展成为了可能。从古至今来纵观祭祀文化,从传统仪式到现代仪式的时代发展中,部分仪式现代的表现方式走进了一定的误区,并对仪式活动进行了人为的非良性扩容。而在“直播代客祭扫”中,现代媒介技术的支撑是对这些误区的纠正。...
首先,从祭祀者输出信号上来看。如前文所述,祭祀活动从根本上看是群体或者个体为了表达自己的诉求,或为了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状态,向神化的存在进行祭拜、祷告从而达到交流和精神寄托目的的活动。在祭拜过程中,人们或从精神上或从现实语言上进行一些仪式上的活动,比如诵经、悼词、许愿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与神化存在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的成功与否,需要看祭祀者的心理满足程度。这种对话模式是祭祀者主动进行的。...
“纪念”这一词来源于“记忆”,记忆从遗传学角度看:这是一种“习性”,它是天生的、长久的,这种“一记忆”是凭借远古人类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作为遗传信息最后体现在后代人类相关行为上。如候鸟迁徙、图腾崇拜、鱼类泅游等。在《康熙字典》中“纪念”一词解释,“纪”(形声。从系,表示与线丝有关,己声。木义:散丝的头绪):它也通“记”。一记录、记载。“念”(形声。从心,今声。木义:常思;思念,惦念)。因此“纪念”就是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者事表示怀念。纪念的木质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情感积淀,一种精神表达。但它的外在形式又是一利,实践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纪念人或事有目的建造的,以供人们回忆或铭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纪念性建筑的研究理论基础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己经相当成熟,因此纪念性建筑的理论概念引用国内外研究成果。 纪念性建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文化的标杆。是城市的重要地标和重要文物。Dudley.H.W在《美国建筑百科全书》中写到:纪念性建筑是为纪念某人或某个事件而矗立起的房屋或其他结构物,有时是为了标志自然地理特点或者历史遗址而建。这类建筑具有深刻的历史性、传承J胜、永J国胜、艺术性。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也刘‘纪念性建筑有定义:为纪念有功绩的或显赫的人或重大事件以及在有历史或自然特征的地方营造的建筑或建筑艺术品,这类建筑多具有思想性、永久性和艺术性。根据以上的文字解释可以看出,纪念性建筑是以明确的“纪念”目的而存在。...
纪念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人类的纪念情感是通过对客观事件的发展和历史事件演变的相关联而获得情感的寄托和宣泄。在城市尚未形成之前,人类就开始过着群居生活,对的闪、电、雷、雨等的自然现象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出现,通过人类不断的自身体验,最后形成一种浅意识并且引起共鸣,因此最早的人类祭祀活动也就开始了。这是一种人类群体一记忆,有的记忆是直接产生的,不需要借助与外部媒介就能实现,有的却需要通过客观事物的刺激才能“回忆”起。因此,人类对自身的发展都是通过间接认知、间接回忆而来,纪念性园林正是这些“间接”接触的中介或者起到媒介的作用。...
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1919年至1949年之间由中共共产党领导的近代民主革命,分别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历史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山地区域具有天然的遮蔽和伏击的地形优势,留下了众多著名的战役遗址,如位于太行山脚下的百团大战,孟良言战役等。...
在我国传统理论中,对宅第选址有着经世流传的造诣与体系,所谓风水堪舆,是我国祖先对环境认知体系的延续,既包涵合理的智慧和内涵,同时也被披上非科学的、迷信的外衣。因此在对其理解的过程中,应对传统观点进行现代的、唯物主义的分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文化基因和自然微气候中合理解读传统风水理论。...
自古以来我国陵墓的概念便与山地、封土相结合,它在《水经注·清水》的释义为:秦朝称皇帝的陵墓为“山”,汉朝称为“陵”,故后世通称“山陵”。相传首次统一全国的部落首领“皇帝”死后葬于桥山,此山环绕着沮水,气势恢宏,山上柏树终年常青,时期,郁郁葱葱,古柏掩映的桥山皇帝陵成为先人依山建家的最早依据。至春秋战国先人的祭祀活动出现端倪,据《吕氏春秋。安葬篇》记载,秦一统天下后,“墓”之名方以国之法则昭告天下。声势浩大的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傍渭水,“陵”、 是骊山北坡两水流之间的开阔地带,土厚水深,风水宝地,《水经注·渭水》曰“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家于骊戎之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玉。秦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中国的农业文明或大陆文明不同于西方的海洋文明。中国中原地区农业发达,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幅员辽阔,这与海洋国家是不同的。中原的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而海洋一些国家则往往以渔业为主,因此土地对于中华民族尤其是对汉族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们对于土地的崇敬几乎到了一种无以复加地步。这不同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游牧民族以逐水草而居,居住在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是安于一片土地而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平原地区的丧葬方式从最初的抛尸荒野到后来的实行土葬。随着手工技术的提高,种植业的出现,土地成为人们的依靠,土地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安土重迁的精神更是成为平原人们的生存支柱。...
春秋以降,传统的宗教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文主义意识第一次在中原世人的精神中开始苏醒,人们以一种理性的目光来审视生命与死亡这对矛盾,从哲学层面来把握天人的对立关系,人们不再一味相信生命不死或灵魂转世的宗教神话,转而对生命的价值开始重新思考。...